题记:“两学一做”是一把标尺,每一名党员都应该对照这个标尺,量一量自己距离这个标尺有多远?如何去做才能靠近或者达到这个标准?作为一名党员,要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不断向着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前进,才能向党和人民交上自己的合格答卷。
——摘自2016年,崔德华的“两学一做”心得体会
为了谁
——追记高平市寺庄镇河泊村第一书记崔德华
中共高平市委组织部
电脑旁放着一板没吃完的盐酸伊托必利片,旁边是学习笔记、蔬菜合作社下一步实施方案,还有本子上记录的关于河泊村文化旅游的几个设想。但这些所有的蓝图、方案、设想都在2017年7月30日戛然而止。
崔德华的生命定格在51岁。他带着满心的眷恋,满心的不舍,离开了挚爱的家人和放不下的乡亲们。
从2015年夏天到高平市寺庄镇河泊村担任第一书记,崔德华就没日没夜地把心思放在了村里。这两年,村里的水网电网改造了,破旧的村路修好了,还建了公厕装上了路灯;村外曾经疏于管理的梨园如今纳入了合作社,一年两次的农机培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丹河岸边的香菇棚迎来了收获的好时候,河泊村真是变了大样子。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可崔书记,你啥时候再回来河泊村呢?看看咱的老梨树,看看咱的大香菇,看看乡亲们啊!”“等我好了就回去了,你们等着我。”在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在病房和乡亲们通过视频聊着家常。朴实的话语,殷殷的期盼,乡亲们还盼着他们的崔书记,他却永远看不到河泊村的一草一木了……
主动申请,他第一个报名去当第一书记
2015年,我市开展了选派市直机关优秀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得知这个消息,当时担任晋城市农机局农技推广站副站长的崔德华第一个在局里报了名。市农机局副局长许生荣告诉记者:“当时崔德华是全局第一个报名的。他平时工作特别踏实主动,我们农机推广工作本身也和农业有关,他又是农村长大的,对农村有感情,所以当时经过综合考虑,确定他和我们局里另外两位同志为市农机局下派到村的第一书记。”
这事儿,崔德华记得特别清楚。7月28日,他在病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5年8月中旬,我到高平市委组织部报了到,经过培训后,8月25日就背着行李到了河泊村。至于为啥主动报名,就是觉得我是个党员,也是农村娃,我愿意到村里工作,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点儿事。”
到村里当第一书记,就意味着大部分的时间要待在村里,家里自然就照顾不到。崔德华的老父亲80多岁了,脑梗多年,一直跟着崔德华生活。知道他要去当第一书记后,妻子卫建梅默默地担起了这份责任:“我知道他想去村里做点儿事,他农村生农村长,有感情。”
河泊村位于高平市寺庄镇北部,丹河发源地,是高平大黄梨的主产区。全村有耕地面积1066亩,果园面积1340亩,由河泊、后沟、西窑和李家4个自然村组成,有215户730口人。村民多以种植传统农作物、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2户100口人。
刚到村里的头一个月,他就连续两个星期没回家。村支书孙瑞国说:“德华刚来的时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为人和善,低调认真。他挨门挨户地了解情况,特别是那32户贫困户。他总是拿着小本子认认真真地记录,大到家庭收入、致贫原因,小到一天用多少药、烧多少煤球。他本子上的贫困户情况分门别类有近百项。”
从两年前的那个夏天走进河泊村开始,崔德华就把自己定位成乡亲们的一分子,“我的心愿就是让乡亲们先摘了穷帽子。”2016年年底,河泊村人均收入达到3026元,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扑下身子,他把心都捧出来给了河泊村
河泊村梨树资源丰富、产量高,可由于前些年疏于管理,梨树老化,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刚到村里的时候,崔德华就叫上支书孙瑞国和村长孙海亮村里村外转了个遍,站在枝头挂满了果实、两个人才能合抱的梨树下,望着树上的大黄梨,摸着粗糙的树干,心里一阵难受:端着金饭碗,却成了“乞丐”。崔德华认为,河泊村贫困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缺乏自我突破的胆识。
崔德华盯着两位搭档,信心十足地说:“咱村优势很多,不能放着优势找优势,先从黄梨产业上下功夫吧。只要拧成一股劲,三年内一定能把贫困村变为小康村!”
在征求了村两委班子还有村民们的意见后,河泊村盘活了村里的1000多亩梨树,成立了丹之绿黄梨种植专业合作社,让村中有梨树的170户村民全部入社,有21户贫困户也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崔德华利用自己在农业部门工作多年的优势,请来市农委果树站的技术人员对村上的社员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
贫困户孙秋发也参加了合作社、分到了让他管理的老梨树。他含着眼泪告诉记者:“崔书记可是个干事儿的好人,他来村里后,帮助我们成立了黄梨合作社,还帮我家装上了光伏发电,现在我一年能多收入7000多块钱,再没人笑话我是贫困户了。”
自从到村里后,崔德华每月都差不多要在村里待20多天,整天奔波在跑项目要资金找技术的路上,连家都顾不上回。妻子卫建梅说:“好不容易回趟家,只要是村里打电话有事了,二话不说就回去了。老父亲想和他说说话,他总是说,等忙完这几天就陪您说话。”
崔德华没能好好陪着老父亲,却整天和村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
村民们提起崔德华,离不开几个关键词:认真、实在,能吃苦。
村里的会计孙红艳说:“崔书记来的时候,我刚当上会计没多久,进账出账都不熟练,也不会用EXCEL制表,都是崔书记一点一点教我,现在村里报账都是电脑报账,速度快还不容易出错。”
贫困户孙国平是个残疾人。崔德华只要在村里,都要去他家里去看看,问他有啥困难没有。去年,崔德华帮助孙国平联系了外村的一家蔬菜合作社,在河滩里种植了十七八亩豆角,保守估计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块钱。7月20日,记者采访完离开他家的时候,孙国平的妻子贾四红红着眼睛问记者:“崔书记的病很重吗?不回来了?”
老支书芦小财深情回忆了他和崔德华的交往。“咱们村是贫困村,条件不好。崔书记刚来的时候,住在村子最外面的一户人家里,那家人搬走多年了,屋子里没灶没水,就他一个人住,条件很艰苦,可德华一句怨言没有。后来才在村委里收拾出一间屋子搬回来。”
在河泊的这两年,崔德华扑下身子、掏心扒肺地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自己却倒下了,而把致富的希望送给了山里的群众。
只争朝夕,他为河泊描绘了致富的蓝图
“德华来的这两年,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致富的框架和蓝图。”支书孙瑞国这样形容崔德华给河泊村带来的变化。
除了组织大家成立了高平丹之绿黄梨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全村的21户贫困户全部吸纳进来,崔德华还向晋城市慈善总会申请了蜂产业扶贫项目,120箱蜂全部分给12户家庭有劳力的贫困户;在贫困户中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帮助全村所有贫困家庭都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每户可增收5800元。
去年6月,寺庄镇开展“结缘梨乡”老梨树认养活动,崔德华就四处游说:“每棵树认养一年只需500元,就可以得到价值500元的大黄梨,还可以享受果蔬采摘、参加观光摄影等活动……”他把高平市的主要领导、镇干部和晋城的老同学都“忽悠”来了。部分梨树被认养后,村委会又优先让贫困家庭管理,所得收入归他们。
两年来,光是晋城市和高平市的涉农部门,崔德华就跑了八九十趟,先后争取到400多万的扶贫资金,用于光伏发电、大棚蔬菜园区升级改造、蜂产业扶贫、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等。他说,只要能给老百姓多带来一点利益,破解河泊村贫困的难题,跑断腿都愿意。现在,老产业重焕生机、新产业朝气蓬勃,一幅全面实现精准扶贫的宏伟蓝图正在河泊村成为现实。
——老梨树经过专家三次现场指导,完成了剪枝、修枝、刮皮等工作,提高了大黄梨树的产量和品质;
——蔬菜大棚园区内挖通了排水沟,铺好了步行道、配上了卷帘机和保温被等,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们重返香菇大棚;
——抓住光伏扶贫契机,更换了4个变压器、5000多米高压线路,为全村光伏发电全覆盖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册了高平市丹河源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启动了探寻丹河源头旅游项目;一条通往村外7米宽、4公里长的柏油路通过审批,制约旅游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将被打通。
2016年6月17日,高平市脱贫攻坚推进现场会在河泊村召开。与会成员看到河泊村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取得的成就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后,纷纷点赞:为官一任,扶贫困济成合力;造福一方,兑现承诺有担当。
一片赤诚,他身在病房心还在乡亲们那
2017年5月,崔德华觉得胃有点不舒服,他自己买了胃药开始吃,仍然忙着村里的事儿。
直到孙瑞国看到他一直吃胃药,就和他说:“老崔啊,你家离医院那么近,你回去就不能做个检查看看?”
妻子卫建梅也劝他赶紧去医院看看。6月份,他才终于去了晋城市人民医院做了检查。当医生告诉他是肝部的病情而且很严重时,他没有卧床休息却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河泊村,收拾了自己的行李,把他精心编制的万亩梨园开发方案交给了孙瑞国。当天晚上,崔德华还给镇党委书记肖永义打电话,讨论了方案里的好多细节。
7月28日,崔德华去世的前两天,在晋城市人民医院10楼2号病房,记者见到了他。清瘦的面庞架着一副眼镜,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已经住院了,他的胸前依然别着一枚鲜红的党徽。
他的精神状态还不错,说起河泊村,眼神更是明亮了许多。他打开他的微信让记者看:“这几天大棚的香菇开始收获了,你看这个视频里的香菇个儿多大!知道为啥比别的地方的个头大吗?我们村的大棚位于河床边上,利于棚内降温,而且水质好。别的地方一个菌棒一般产一斤七八两,咱们村的一个能产二斤半。”
他开心地翻着河泊村的微信群“丹源情”的每一条消息,大家伙儿都挨着个地问候他:“老崔,啥时候回来?”“崔书记,注意身体啊!”
就是在病房,他的心也还在河泊。
乡亲们惦记着他,组织上更是关心着他。
崔德华患病的消息传到寺庄镇党委、政府后,镇党委书记肖永义立刻帮助崔德华联系了北京301医院,去做详细检查和专家会诊。
崔德华住院期间,晋城市、高平市的领导专程到医院探望,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送上了组织的关心。
7月30日,坏消息接踵而至,崔德华内脏出现出血,转氨酶升高、各项功能有衰竭倾向……
当正午的阳光照进病房,崔德华永远地休息了。
生病后,他曾经和妻子说:“这几十年我都没好好照顾你,还让你一天天为我操心,下辈子吧,下辈子让我好好待你、照顾你。”
他曾经和儿子说:“爸爸没给你留下什么,只有一句话,努力工作、好好做人、孝顺妈妈。”
这个认真朴实的人,何曾没有一腔儿女之情?!他只是把儿女之情埋在心底,把更多的爱给了群众,给了河泊。
2016年元宵节,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家过年了,崔德华给大家伙组织了一台晚会热闹热闹。那天晚上,他唱了一首歌:“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
为了谁?为了谁?
崔德华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